地熱鉆井

深井鉆井技術問題及其系統(tǒng)的適用性問題

  依據.
 
  國內真正提出深井鉆井技術適用性問題分析或適用技術研究,并納入復雜性系統(tǒng)工程或系統(tǒng)科學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直接源于水平鉆井和欠平衡鉆井技術研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密切相關。
 
  20世紀90年代,劉長生等根據國外水平井狀況,研究過水平井鉆井技術是否適用于各類型油氣藏問題;蔣傳新等根據國內水平井現狀描述了共3類油氣藏水平井技術適用性;筆者參與探討和全面總結了國內水平鉆井適用技術研究成果,分別指出水平井的2種基本功能和6種適用技術特性,對西部鉆深水平井和提高深鉆認識有積極作用;曾義金等對深井欠平衡鉆井技術適用性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考慮鉆井地質、儲層、產量、工程難度及作業(yè)者水平等因素后,認為欠平衡鉆井適用于7類地層和不適用于5類地層。這比美國威德福公司研究認為欠平衡鉆井適用于5種地層和不適用于4種地層更進一步。
 
  方法.
 
  系統(tǒng)分析與系統(tǒng)綜合相結合,采用與復雜性處理相同的方法。
 
  結果與討論.
 
  通過對塔北地區(qū)以及川渝東部地區(qū)深井功能性分析與評價,得到國內西部探區(qū)復雜深井鉆井適用技術概略性分析意見。通過10余口5000~6000 m深井功能性分析與評價,發(fā)現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qū)深井超深井的功能各異,井鉆淺了不起作用但也并非越深越適用,其中5300~5800 m深井欠平衡鉆井技術有利于解決深部碳酸鹽巖地層漏失、儲層損害、低產層不易發(fā)現、井下事故多及機械鉆速低等問題,特別是垂直欠平衡井在開發(fā)奧陶系高密度、高黏度和低流動性油藏中價值系數最高。
 
  近15年實踐證明,塔里木盆地深井范圍5500~6200 m,適用于6000 m深井鉆井技術趨于成熟,用其揭示的儲層自上而下多達十幾層,基本達到地質目的要求。但是由于深層地質條件更加復雜,油氣鉆井先進技術往往系于一身,加上近年來注重經濟性評價和投資決策,導致原來薄弱的深井超深井鉆井技術適用性研究更加落后。例如,至今對深層水平井是否適用所有探井的問題還在探討中,而塔里木盆地已習慣于采用深水平井既探且采,這種做法世界罕見。如果僅從4個安全可比性技術經濟角度考慮,深于5750 m的水平井段對目前塔里木盆地成批探與采結合的不適用性是明顯的,相反, 5750 m以深直井勘探價值系數更大,至于5750 m以深開發(fā)井則應強調深直井動態(tài)結構性評價,而不局限于深水平井成功試驗,從而把深井超深井鉆井技術適用性研究推上新臺階。
 
  又通過20余口深直井及定向(側鉆)井功能性分析與評價,發(fā)現川渝東部地區(qū)復雜深井、超深井功能相近,而且在/九五0期間完成井平均井深(4786m)比在/八五0期間完成井平均井深(4568 m)僅增218m。盡管由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平均機械鉆速/九五0比/八五0提高18. 7%,而平均鉆機月速/九五0比/八五0提高46. 56%,但川渝東部深井鉆井技術系統(tǒng)比塔里木深井還復雜,因此在完鉆深井中,除高密度條件下氣層安全鉆井技術有新突破外,高陡地層井斜超標,易塌、易漏層失控,噴漏同層及地面條件復雜等問題突出,不僅影響鉆井速度和建井周期,也從根本上限制了深井功能。
 
  近10年實踐證明,川渝東部開江區(qū)塊5158~5170 m地層電測解釋定為氣層,深井鉆井中應隨時改變井身結構設計,提前下入各級套管,以適應封隔飛仙關組、使215. 9 mm和152. 4 mm段內3個壓力系統(tǒng)關系協(xié)調的要求,這時,井身結構優(yōu)化設計的目的變?yōu)?安全鉆進油氣層并減少套管下入深度使套管進尺比降低0。這種合理簡化處理,實質上就是變復雜系統(tǒng)為簡單系統(tǒng),從實際出發(fā)適當降低5 何金南:深井鉆井技術問題及其系統(tǒng)分析技術難度和綜合成本,以提高深井價值系數。從側面說明深井鉆井復雜系統(tǒng)和簡單系統(tǒng)之間,既是聯系的,也是發(fā)展變化的。深井鉆井技術適用性問題作為復雜系統(tǒng)工程的重要內容,亟待深入探討。
 
  實例.
 
  以塔里木山前構造深井為例,圍繞山前構造鉆井技術諸多難點(含溶、縮、塌、脹、漏、卡、噴、損等)進行鉆井技術適用性問題分析。
 
  首先進行深探井復雜性巨系統(tǒng)工程的分析研究,然后通過跨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聯合攻關,形成適用于塔里木山前構造的以防斜打快、提高機械鉆速、復雜地層鉆井液、超高壓氣層固井為核心技術的綜合技術系統(tǒng),從而在山前構造上明顯提高鉆速、降低鉆探成本、加快勘探進度。
 
  1954 -1986年先后在10個地面構造上鉆探63口井,最深的是南部平緩背斜帶上亞(參)2井(完鉆井深5390. 54 m),耗時939 d,其中大部分為淺井和中深井,而且受當時鉆井條件限制,鉆井周期長,成功率低,半數井屬工程報廢。通過深入研究深井適用性及復雜性問題, 1993 -1998年在山前地區(qū)先后鉆成東秋5井、亞肯3井、克參1井、陽霞1井等深井超深井,不僅從技術上突破了6000 m深度大關,而且對困擾該地區(qū)深井40年的陡傾及復合鹽層鉆探等難題提高了認識,相應地山前深井鉆井技術適用性研究內容大大豐富,包括適應山前深井煤層和破碎性泥頁巖層垮塌、超高壓層井噴、可鉆性差層鉆速低等條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