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

中國3000m地溫分布

    根據中國3000m深地溫分布圖,其輪廓與lOOOm、2000m深地溫分布有著一致的特點,總的趨勢是由東向西地溫逐漸降低,同時由北向南地溫逐漸增高,其地溫等值線的延伸方向在東部為北東及北北向,局部呈北西向;中部仍以北北東和近南北向為主;在西部地溫等值線的延伸方向為北西和近東西向,局部地區(qū)有近南北或北北東向延伸的趨勢。臺灣島則以北北東向為主。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及大瑤山等山脈以東,3000m深地溫為90-110℃,最高地溫在松遼盆地,可達I40°C,次為東南沿海地區(qū),可在120°C以上,華北盆地的地溫多呈低、高、低條帶狀分布,最高溫度可達130-140°C;其他盆地如洞庭盆地、南陽盆地的地溫大致與華北盆地類似;而衡陽、金衢以及三水等小型盆地的3000m深地溫則較低。,一般多在90-IOO°C之間。華北盆地的一些地熱異常區(qū)的3000m深地溫均在100°C以上。東部地區(qū)的山區(qū)3000m深地溫為60-70°C以內。
 
  中部地區(qū),包括海拉爾-二連盆地,汾渭谷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及滇東、黔、桂地區(qū)。其中海拉爾一二連盆地地溫偏高,從地溫分布特點來看應屬中國東部地區(qū),而中部其他大、中型盆地的地溫則均低于東部而高于西北部,并與西部的河西走廊和青海柴達木盆地類似。鄂爾多斯盆地與四川盆地的3000m深地溫一般在90-100°C之間,且變化幅度不大,地溫分布較均一。中部的南區(qū)滇中的昆明一六盤水地區(qū),有一條呈舌狀的100-110°c的地溫帶向東北方向延伸至四川盆地的南部。中部巫山、大巴山、武陵山及大瑤山等山區(qū)的3000米深地溫均在60-70°C以內。
 
  在中國西部地區(qū),3000m深地溫的分布不同于中部和東部,其高溫分布區(qū)在西藏的南部,沿雅魯藏布江并向東延伸至滇西地區(qū)的騰沖一景谷一帶,此帶的溫度一般都在90-100℃之間,其中有些地區(qū)3000m深地溫可高達200-300℃,這里是中國主要高溫地熱田分布地區(qū)之一。
 
  除此帶外,在青藏高原的東側及四川西部地帶亦有30余處高溫地熱異常區(qū),由于地區(qū)偏僻,地形復雜,人跡罕見,情況尚不清楚,但說明此帶具有明顯的地熱異常特征。在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及西寧一蘭州地區(qū),3000m深地溫一般在90-10O°C之間,最高可達110-140℃,新疆地區(qū)的塔里木及準噶爾盆地的3000m深地溫則是西部大型盆地低地溫分布區(qū),一般都在70-800C之間,最高可達90℃以上。除大型盆地以外的西部地區(qū)的山區(qū),其3000m深地溫多在60℃以下。高地溫分布帶的延伸方向與1000m,2000m深的地溫等值線的方向一致。
 
  東海中臺灣島的3000m深地溫-般在100-120°C,有些地區(qū)可達440-150 °c以_上。在地熱異常區(qū)最高可超過300°C。島的中部山區(qū)除沿中央斷裂帶有受構造控制的高溫異常存在外,地溫一般由島中的中部山區(qū)向其外圍逐漸增高。在島的北部及東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及宜蘭平原上都有高溫地熱異常區(qū)存在。這種高溫地熱區(qū)的形成可能與深部正在活動或冷卻的巖漿體有關。
 
    在中國廣闊的領域內,地溫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其總的趨勢是:中國東部地溫高,西部低,南部及西南部高,西北及北部地溫低。在境內的丘陵及山區(qū)地溫偏低,而大、中型盆地的地溫偏高。各盆地中的地溫也具有與總的地溫分布規(guī)律一致的特點,即東部諸盆地的地溫高于西部盆地,特別是西北部幾個大型盆地是全國所有盆地中地溫最低的地區(qū)之一。這種地溫分布的規(guī)律性與區(qū)域地質特征密切相關。